• <bdo id="umkw4"></bdo>
    <strike id="umkw4"></strike>
  • 徽派建筑磚瓦
    新聞中心
    聯系我們
    宜興市徽派古典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聯 系 人:
    移動電話:13915268583
    微 信:
    電子郵件:81792062@qq.com
    郵政編碼:214222
    地  址: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川埠工業園
    當前位置:首頁 > 徽派建筑知識
    徽派建筑經典
    發布時間:2019-05-30 01:50:07 瀏覽次數:2446次

    徽派建筑博物館——西遞

      2000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黃山風景區內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第二次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也是中國繼北京后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皖南古民居——宏村

      皖南山區的黟縣是一個人口僅十來萬的小縣,西遞、宏村就坐落在這里。唐朝大詩人李白曾贊美道:“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鄉村的獨特意境:山水風物幽美,古老文化醞釀出淳厚從容的民風人情。

      作為皖南古村落代表的西遞、宏村早在進入世界遺產之前就已經聞名遐邇。實際上,這里離南京、合肥400公里,距杭州不足300公里,在游人如織的黃山腳下,西遞、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戶,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靜靜佇立。高大奇偉的馬頭墻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竅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涂劃出斑駁的線條,更有了凝重、沉靜的效果;還有宗族詞堂、書院、牌坊和宗譜。走進民居,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梁、屏風、家具,都在無聲地展示著精心的設計與精美的手藝。

      西遞、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黟縣境內至今還保存著3500多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筑,其中西遞村、宏村有古民居361幢。有950年歷史的西遞村面積近13公頃,整個村落呈船形,現有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祠堂三幢、牌樓一座、古民居224幢。這里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風格,被譽為“古民居建筑博物館”。

      西遞村位于黟縣縣城東八公里。這里的古民居建筑成一船形。西遞村是皖南民居保存比較完好的一處。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尚有一百二十二幢。園林化情調是黟縣西遞古民居的又一藝術特色。小庭院內地面或鋪設青石板,或用不同顏色的鵝卵石鋪成圖案。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筑為木結構、磚墻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筑色調樸素淡雅。

      西遞村是一處以胡姓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古村落,這里的胡姓原為唐朝李氏皇帝的后裔,為躲避追殺到此避難,并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由于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沖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F保存的“精品”明清民居的主人,都是當年的徽商。所以,直到今天,客廳條案上,還擺著“老三樣”: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鐘。寄寓著家人對在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希望。

      近年來,黟縣縣委、縣政府堅持“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在制定西遞、宏村古民居保護規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以古民居為顯著特色的人文旅游,探索出了一條通過發展旅游保護古民居建筑的成功之路。十多年來,西遞、宏村旅游發展和民居保護良性互動,相得益彰,兩地累計接待中外游客一百三十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達二千二百四十九萬元。

      連體建筑經典——關麓八大家

      關麓地處武亭山麓、西武嶺腳,因西武嶺有“西武雄關”之稱,該村居雄關之東麓而得名。又因過去黟縣通往祁門、安慶、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驛道經過村嶺,故別名“官路”。還因這里古稱“塹下”,地勢非常隱蔽,此地建村可免戰亂侵擾,俗稱“官路下”。

      該村有一片粉墻青瓦,鱗次櫛比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八幢,被稱為“關麓八家”。這八幢古宅,建于清中葉,是一戶汪姓徽遍商八個兄弟的住宅。八家相對獨立為八個單元,每一單元自成一體,各有天井、廳堂、花園、小院,但又互相通聯,屋樓上下皆有門戶將其串結,形成一個整體。 這汪氏后裔的八家古民宅,以清代著名書畫家汪曙故居“武亭山居”領首,自北向西依序為“涵遠樓”、“吾愛吾廬”書齋、“春滿庭”、“雙桂書室”、“門渠書室”、“安雅書屋”、“容膝易安”小書齋。室內裝飾講究,雕梁畫棟,繪彩描金,設計精巧,富麗雅致,雖歷數百年,仍極鮮研。戶戶均有清一色的鐵皮大門和蓮花小門。在相連兩間的過道處,門戶極為狹窄,但過道中央卻有寬敞的便廳。

      “關麓八大家”中,還有一幢汪氏宗祠--崇德堂,保存也還基本完好。八家間原有一些回廊木榭,現已毀壞,但余韻猶存。 對“八大家”古民居的設計意圖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因為徽高、商的勤儉持家習性,把八家住宅聯成一體,以利節省屋墻和地基。有的認為,由于舊時族風、家規森嚴,為了便于管教八房兒媳的需要,老公婆可以足不出戶,不行雨就能顧望四方八家。八家古民居現為不同姓氏的眾家居住,門戶各立,原來的通口大都封閉,但陳跡仍清晰可辨。

      關于“八大家”古建筑的設計意圖可謂眾說紛紜。有的說:徽州人勤儉持家,為了節省屋墻和地基,故將八家住宅聯成一體。也有的認為,封建時期族風、家規森嚴,為了便于管教晚輩,長輩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顧及四方八家。當然,這都是村中傳說,不足為據。

      目前,關麓村已作為旅游景點正式對外開放,由于具有濃厚的徽文化內涵,將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光臨。

      四世一品坊

      “四世一品坊”屹立在歙縣雄村村首曹氏宗祠前,是一座三間三樓,四柱沖天式功名牌坊。乾隆年間為褒獎戶部尚書曹文埴祖孫四代而敕建的,也是曹府新廳之門坊。

      該牌坊用灰凝石建造,寬8米,高11米,雕刻較為簡樸,色調凝重,用料厚實。三樓額枋板上刻 “四世一品”四個大字。曹文埴1736-1800,字近微,雄村人,出生于鹽商世族家庭。自幼刻苦攻讀,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僅25歲的他便中取傳臚。他在戶部尚書位上多年,以辦事干練,不徇私情而聞名朝野。乾隆三十八年1733,乾隆皇帝開設四庫全書館,曹文埴為《四庫全書》總裁之一,深得乾隆皇帝的寵信,稱贊他說“文埴等不徇隱,公正得大臣體。”乾隆四十八年 1783請辭回歸故里養母后,還曾前后兩次專程進京為乾隆帝祝壽,使乾隆頗為感動。乾隆皇帝念及他的特殊地位和品行,特賞賜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于一品官銜,加上他的一品官銜,于是就有了“四品一世坊”。曹文埴享年65歲,其詩文、書法均有很高的造詣,著有《石鼓硯齋文鈔》20卷、《詩抄》32卷、《直廬集》8卷、《石鼓硯齋試帖》2卷等文集傳世。

      值得一提的是:其子曹振鏞1755-1835因有其父遺風,剛成年便中進士,也深得乾隆、嘉慶帝寵信,不斷加官晉爵。嘉慶時官至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嘉慶外出巡視,振鏞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處理政務,代君三個月,故歙縣民間至今還流傳有“宰相代代有,代君世間無”。

      八卦之村——呈坎

      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村位于黃山市徽州區北部,距2o5國道僅5公里,為呈坎鄉政府所在地、現有人口2700余人,呈坎古名龍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隱、文昌羅氏二兄弟舉家遷此“擇地筑是而居”易名呈坎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為一體,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著不同風格的亭、臺、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現保存著明清建筑100余處,其中有羅東舒祠、長春社、羅潤坤宅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精湛的工藝和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彩繪將徽州古建筑藝術的古、大、美、雅體現得淋漓盡致。被中外專家和游人譽為“中國古建筑藝術博物館”。 呈坎人杰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歷史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仍保留著董其昌、林則徐等歷代名人題寫的牌匾30余塊。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現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推薦目錄。 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座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完全符合“忱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論;兩條水圳引眾川河水穿街走尸,現仍發揮著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眾種河繞村而過,故而呈坎村橋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優美的環秀橋、明代修建的江南單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隆興橋;十字路口與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著3座打更防盜和節日懸燈照明的明代更樓,由于選址審慎、布局合理,精心設計、施工,古村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山水田園特色顯著。

      呈坎五街大體平行眾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與大街垂直,呈東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崗條石鋪筑,兩側民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排列有序、青墻黛瓦、高低錯落、黑白相間、淡雅清秀、長街短巷、犬牙交錯、宛如迷宮、漫步街頭、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無處不景、人在畫中、其樂無窮;呈坎現有宋、元建筑各一幢,其一是長春社,宋建明修是徽州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筑;其二是羅會泰宅(俗稱老虎潤)為元代建筑,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古堡。呈坎明清建筑不僅數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樓、石橋類型多樣,僅三層樓民居現仍保存7幢,尤其是羅會炯宅(羅應鶴官邸)石牌樓門罩;羅會炳宅(俗稱石柱廳)木牌樓門罩、須彌座、高大客廳和獨柱旋轉樓梯;羅長銘宅天井魚池;羅季穎宅雕甍鏤棟;羅來龍宅豬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暗壁樓梯;汪閨秀宅陶瓷水枧;環秀橋水構亭;靈山嶺石構亭以及民宅的斜門、鐵皮門、樓廳美人靠、窗戶遮羞板、石雕、木雕、磚雕以及月梁、梭往、彩繪等,特色顯著;呈坎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雖遭大量破壞,但仍占黃山市首位,而且類型豐富,風格之獨特,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譽。

      呈坎歷史上科甲不斷、英才輩出、人文會萃,呈坎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高官、隱士、高僧、巨賈、詩人、畫家、史學家、制墨家、自然科學家;蘇東坡在《羅氏族譜》題辭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簡竹,理學真儒后先繼續”評說,如宋代吏部尚書羅汝楫、安徽省第一部地方《新安志》作者羅愿、元代國子監祭酒羅綺、明代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羅應鶴、制墨大家羅龍文、地理學家羅洪先,清代朝議大夫羅宏化、直奉大夫翰林羅廷梅、揚州八怪后起之秀羅聘、近現代欽點內閣中書孫中山秘書羅會坦、文物鑒賞家羅長銘、當代物理學家羅遼復等;其中,羅汝楫、羅愿、羅龍文、羅洪先、羅聘5人《中國名人大辭典》有載。

      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興起,賈而好儒,賈德結合,儒政相通,文化教育事業興旺發達,在徽州文化歷史發展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正如朱熹在《羅氏族譜》序中贊曰“以進士發科嗣世家業赫,為歙文獻稱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呈坎鐘靈毓秀、英才輩出、興旺發達、經久不衰,是當之無愧的文化村和江南第一村。

      《菊豆》拍攝地——南屏

      南屏曾名葉村,因村西南背倚南屏山而得名。自元朝末年葉姓從祁門白馬山遷來后,村莊迅速擴展,明代已形成葉、程、李三大宗族齊聚分治的格局。特別是清代中葉以后,由于三大姓之間的相互攀比,競爭進取,促使南屏村步入鼎盛時期。全村一千多人丁,卻有36眼井,72條巷,300多幢明清古民居。且村中至今仍保存有相當規模的宗祠、支祠和家祠,被游客譽為“中國古祠堂建筑博物館”。

      位于南屏村心的葉氏宗祠“敘秩堂”,始建于明成化年間,坐東朝西,占地近2000平方米。當年大門上端掛有“欽點翰林”、“欽賜翰林”、“欽取知縣”等金字匾額,門聯為:“石林派衍家聲遠,武水瀾回氣象新“。大門兩側有一對用黟縣青石精雕細刻的石鼓,非常威嚴。祠堂共由80根粗大的圓柱支撐,分上、中、下三進大廳。大廳為享堂,中廳為祀堂,下廳是吹鼓奏樂之地,也可搭臺演戲。

      南屏村的支祠與家祠,大都因做官、發財者而建造。建于明弘治年間的葉奎光堂,是當年葉姓祭祀其四世祖葉圭公的會堂,現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圭公名文圭,字天瑞,號南屏,明成化二年歲貢,曾任山西太原府嵐縣知縣。李氏支祠則是祭祀晚清徽商巨賈李宗眉的。

      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園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莊上首的“半春園”,又名“梅園”,建于清光緒年間,是村中富商葉自璋為子女讀書而營造的私塾庭院。園內有三大間書屋及半月形的庭院,還有對聯曰:“靜樂可忘軒冕貴,清游端勝綺羅塵”。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園記》而遐邇聞名的“西園”,坐落在葉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近1公頃,內設牡丹園、梅竹園、山水園、松柏園四大部分,是當時村人葉君華為孩子們讀書養性而修建的。惜西園現已毀壞,今只留下石雕“西園”兩字大門額緊及西園溪、西園橋及古樟等遺跡。村中還有“培闌書屋”、“陪玉山房”、“梅園家塾”等。

      南屏村今仍完好保存有明清古民居建筑近300幢,幢幢結構奇巧、營造別致,如冰凌閣、慎思堂、南薰別墅、倚南別墅、雕花廳、小洋樓、官廳等。高墻深巷,長短不一,拐變抹角,縱橫交錯,游客進村,如入迷宮,真可謂“進得去,出不來”。一位開小車的外地游客說,他走過京、津、滬的街道不曾迷過路,可來到南屏卻出了洋相。這絕非夸張之語。

      依山傍水的南屏村,古水口建筑尤令人賞心悅目。一座長40米的三孔石拱橋橫臥武陵溪上,橋上有石柱、石欄,橋額為斗大楷書“萬松橋”三字石刻,傳出自文學大師姚鼐手筆。走過萬松橋,迎面是雷祖殿、文昌閣、觀音樓和萬松亭等古建筑群;后為萬松林,有數十上百株參天古木巍然聳立。林中有南陽書院,還有一泓清泉,名醴泉。昔日雷祖殿大門聯曰:“有功德于民則祀,能正直而一者神”。殿中壁畫造型生動、宏偉氣魄,遠近聞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著名景片《菊豆》在南屏村拍攝,促成了南屏旅游業的起步。相繼在該村拍攝的《大轉折》、《徽商》等影視片,不斷提高了南屏的知名度,被稱作“中國影視村”。該村先后推出了“《菊豆》故鄉游”、“高墻深巷迷宮游”、“名人古跡探訪游”等旅游口號,來南屏旅游的客人更是絡繹不絕與日俱增。

      資政第

      “資政第”位于歙縣城東20公里處呈村降鄉瞻淇村村內,又名“汪萊故居”。

      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瞻淇這里就有章姓來此定居,因此早期的村名又叫“章祈”。南宋時汪姓遷入,在其后的數百年中,由于汪姓人丁興旺,逐步將章姓擠出村外,到了明代時村子真正成了汪氏的聚居之地。明末舉人汪作霖據《詩經-衛風》“瞻彼淇奧,綠竹猗猗”之句,將村名易為“瞻淇”,一直沿用至今。目前,瞻淇村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比比皆是,主要有:天心堂、兩汪宅、京兆第、敦和堂、資政第、默思堂、寧遠堂、汪天沐宅、德懋堂、方金榮宅穴民國雪等幾十處。

      “資政第”則是清光緒年間所建,它由退思堂、默思堂、長子宅和廚房等組成,主體建筑朝東南方向,兩條軸線并行。退思堂設主入口,八字墻門。三進五開間,建筑占地面積約260m2。前為門房,明間設中門,中進底層為廳,堂上懸“退思堂”匾;后進明間為堂,懸“資政第”堂匾。左鄰為默思堂,其后進堂上懸“澤洽河湟”匾,為清光緒年間河州知州汪廷棟所立。堂前撐棋鏤雕卷云圖案,十分精美。隔巷是為其長子所建的兩進三間住宅及廚房。汪萊為汪廷棟之祖父,清朝著名數學家學者,所著有《衡齋算學》等。汪廷棟精于輿地學研究,曾主持黃河及湟水的治理,做了許多澤及百姓的好事,他告老回鄉后繪制了第一幅《歙縣輿圖》,為邑人所稱頌。

      棠樾牌坊群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征,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淵遠流長的關系。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歙縣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出門少則三年五載,多則數十載,為了高堂雙親有人照應,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經商,若不能發跡,則羞見家鄉父老。商人發跡了,錢財顯赫,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其財力左右國家經濟命脈達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對徽商當然刮目相看,恩寵有加,徽商于是進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發展軌道。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奏請皇上恩準,榮歸故里,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歙縣現存的明清兩代的牌坊甚多。但多座牌坊集于一處,成為了一個群體,卻只有棠樾一處。 譽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是棠樾村鮑氏家族經明清兩代而建成。“棠”是棠梨樹,“樾”為兩樹交蔭之下,“棠樾”意為棠蔭之處,村名由此而來。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至明清,一直綿延了八百余年。該村的鮑氏是一個以“孝悌”為核心,嚴格奉行封建禮教、倡導儒家倫理道德的家庭。自宋以來,這個家族中曾出現了許多忠臣孝子和節婦。孝、忠的事跡則尤為突出,同時,這個家族又是地域文化的旺族,以富商大貢眾多而聞名于世,歷史上出現了“上交天子,藏鏹百萬”號稱江南首富、顯赫一時的大徽商鮑志道。顯赫的家族創造了顯赫的牌坊,牌坊群按“忠、孝、節、義”順序排列,明代的三座,清代的四座。

      棠樾牌坊群:鮑燦孝行坊--慈孝里坊--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驄步亭--樂善好施坊--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鮑象賢尚書坊--敦本堂(男祠)--清懿堂(女祠)。

      徽派建筑――古園林

      一代徽商富賈江南,造就了徽州的富庶,他們回到故鄉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豪宅、花園,靈巧的徽州工匠們,用自己的血汗,造就了這永垂不朽的徽州古園林。

      從唐模東向進村,迎面一座用青石構筑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層,四邊虛閣,飛檐八角各懸鐵馬,亭上有兩方匾額:西書“云路”,東書“沙堤”。亭左臨溪,沿堤有多株數百年古樟樹;亭右為一小五谷祠,下面豎有一小巧別致的青石牌坊。越亭向西數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它宏偉壯麗的建筑設計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藝術,是附近一帶石坊中所罕見的。

      檀干園的正門上書匾額,兩旁也有兩幅楹聯。其一是“溪流無歲月,堤樹有春秋”,另一是“今之圣地王官谷,中有詩人丁卯橋”。門內兩廳,壁上嵌有《重修檀干園碑記》。碑前甬道,系白色鵝卵石砌成,甬道的盡頭有小神龕,內供唐代名臣張巡、許遠碑位。拾級而上,“確皋精舍”是園內的主體建筑,規模宏敞,上廊恢宏大度,氣宇軒昂;下廊客室明窗,各有懸聯。舍周雜植各種花木,陳設徽派盆景,淡雅有致。

      園外長廊深處,墻下丹桂五株,冠蓋籠蔭。長廊中部,水榭亭亭,倚立荷塘。門作圓洞形,額題”花香洞里天“,楹聯是:“沽酒好從沙口店,看花同上水心亭”。夏日良辰,邀二三佳友,憑欄觀賞那些妖艷欲滴的出水芙蓉,淺酌低唱,可以樂而忘返。這是檀干園的“外湖”了。

      從“花香洞里天”向北,便是湖堤臥波,拱橋橫跨,情趣似蘇堤而小巧勝之。湖心有“鏡亭”翼然,“鏡亭”雖小,結構卻雅致精巧。外亭云形,周圍石欄水榭。柱上長聯形象地描繪了這個美麗山村和小西湖的四時景色:“喜桃露春稼,荷云夏凈,桂芬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內亭入門處懸有“鏡亭”二字的橫額。亭壁系用大理石砌成。最足珍貴的是,亭壁鑲嵌著宋、明以來,舉凡蘇、黃、米、蔡以及文、祝、董諸家書法碑刻十八塊,正、草、隸、篆諸體俱備,鐫工技術精湛,可嘆觀止。

      徽州牌坊——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石坊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如引規模宏大、呈八腳結構的牌坊舉世無雙,1988年,它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國石坊建于明朝萬歷年十二年(公元1584年)。坊主許國是歙縣縣城人,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的進士,是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重臣。萬歷十一年,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成為內閣成員,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淵閣大學士。萬歷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邊境叛亂有功,又晉升為少保,封武英殿大學士。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是許國的的全部頭銜。(“少保”是太保的副級,屬皇帝的高級顧問,“太子太保”是輔導太 子的老師,“禮部尚書”相當于現在教育部長和外長部長,“武英殿”是皇宮內許國辦公的地方,“大學士”是內閣成員的稱號。)云南邊亂平息一月之后,萬歷重賞群臣,許國被贊為“協忠運籌、芪著勞績”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歙縣,催動府縣,興師動眾,鳩集工匠,建造了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關于這八腳牌樓還有一段饒有興味的傳說。據說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腳牌樓,否則就是犯上。而當時徽州達官顯貴、鄉紳巨賈眾多,四腳牌樓林立。許國是地方的驕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腳牌坊,無法體現他的官重威顯。怎樣才能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牌坊呢?許國靈機一動,想了個“先斬后奏”的點子。許國建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個月才回朝復命。由于超假,許國跪在丹 上久默無聲,皇上迷惑,責備說:“朕準卿四月之假回鄉造坊,為何延為八月?建坊這么久,不是說是四腳,就是八腳也早就造好了”。許國聽了,頓時口呼萬歲,奏稱“謝皇上恩準,臣建的正是八腳牌樓。”皇帝聽了哭笑不得,皇帝開金口不得反悔。就這樣,許國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這當然是傳說,不過據專家考證,全國就只有這么一座八腳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為例了”了。

      許國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筑,由前后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園石,石料質地堅硬,粗壯厚度,有的一塊就重達四、五噸,石坊雕飾藝術更是巧奪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斗拱和雀替,都飾以精美的雕刻。12只獅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礎之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富有“個性化”的雕飾設計,巧妙地表達牌坊主人許國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成就。請看,這牌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內外側都有精美的圖飾。南面雕的是“巨龍騰飛”。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許國對朝庭的忠誠;內側雕“英(鷹)姿(雉)煥(獾)發”,頌揚皇上年輕有為。東面雕“魚躍龍門”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內側雕“三報(豹)喜(喜鵲)”,喻許國在萬歷年間的三次升遷。兩面雕“威鳳祥麟”,“鳳”和“麟”乃文風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會有的,這幅圖稱頌了當時的社會;內側雕“龍庭舞鷹”,“舞鷹”諧音“武英”,暗示許國身居武英殿大學士的地位。北面為“瑞鶴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許國的品格高尚脫俗;內側為“鹿鳴圖”借《詩經.鹿鳴》篇意,表示許國身為禮部尚書,常會嘉賓學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石坊上的題字都出字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之手。 坊上“先學后臣”按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讀書做官,它告訴人們許國是科班出身,是憑借才智而成為國家重臣的。“上臺元老”中“上臺”(即上臺、中臺、下臺之一),“三臺”本來是星象的名稱,而古人常用以象征“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元老”指許國歷任三朝,是朝遷的重臣。

      徽州古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征,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淵遠流長的關系。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出門少則三年五載,多則數十載,為了高堂雙親有人照應,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經商,若不能發跡,則羞見家鄉父老。商人發跡了,錢財顯赫,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其財力左右國家經濟命脈達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對徽商當然刮目相看,恩寵有加,徽商于是進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發展軌道。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奏請皇上恩準,榮歸故里,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黃山市現存的明清兩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縣棠樾牌坊群、黟縣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歙縣縣城的許國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規定:祭天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臺(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設置靈星門。后移置于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后來人們認為漢代祭祀靈星,是為了祈求豐年,與孔廟無關。又見改靈星為欞星。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這種建筑不僅置于郊壇、孔廟,還建于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僅用于祭天、祀孔,還用于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等,于是靈星門不僅一變成為欞星門,而且再變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三類:一類為標志坊;二類為功德坊;三類是標志科舉成就的。

    Copyright © 2017 宜興市徽派古典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無錫網站制作   網站地圖:xml
    聯系方式:13915268583(張經理)   電子郵件:81792062@qq.com   郵政編碼:214222   宜興地址: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川埠工業園
    廣德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廣德縣新杭鎮工業園    備案號:蘇ICP備2022043617號
    本廠是專門以生產古典園林建筑,民用建筑的古建瓦廠家、生產和批發各類古建筑瓦、小青瓦、筒瓦、徽派建筑瓦、青磚青瓦(本瓦)等各類仿古屋面材料。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自县| 抚州市| 安泽县| 延寿县| 饶阳县| 永川市| 山东| 迭部县| 焦作市| 三门县| 青冈县| 大名县| 昭苏县| 神农架林区| 抚州市| 峨边| 方正县| 威远县| 商洛市| 黎川县| 玛沁县| 桃园县| 新宁县| 东明县| 泰顺县| 乌拉特后旗| 黑龙江省| 石楼县| 五指山市| 呼玛县| 旌德县| 赤水市| 库尔勒市| 永顺县| 普兰县| 白河县| 察哈| 囊谦县| 绥阳县| 凤阳县| 清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