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作為特定地域文化的典型民居代表,體現了中國古代樸素的自然哲學。一方面傳統的徽派民居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具有積極的生態效益。另一方面,隨著建筑領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筑”等概念的普及和發展,新徽派建筑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上,融合現代的生態技術,積極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之路。
傳統徽州村落注重地形起伏的轉折起合,南面水流、背依山丘,既可享受充足的陽光,又能阻擋寒冷的北風。同時,山丘緩解了由北而至的風力,調節了村落及周邊區域的溫度和濕度,為村落的生活環境以及莊稼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此外,村中建筑間距一般不大,不僅可以遮擋白天的部分陽光,狹長的空間也易形成涼風,利于散熱。
材料使用
徽派民居一般采用當地的青磚、黑瓦、白灰和杉木等建筑材料,通常是在其表面涂上一層清漆,盡可能地保留材料的原貌,在節約人力、財力的同時增添了自然之美,此外還有利于環保,給自然“減負”。由于生態系統中空間置換作用的影響,減少外來特殊物質的引入,有助于減少對于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而減少對于外來建材的依賴,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減少在運輸過程中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因此,傳統徽派建筑在材料使用上“因地制宜”的策略也符合當今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天井設計
多數徽派民居建筑都設有天井,天井是由客廳以及兩側廂房圍合而成。從建筑設計的實用性來看,天井的設計有效地滿足了日常排水、采光、通風和散熱的需要。因為徽派民居建筑多是聚族而居,外以高墻相隔,外墻不開窗戶。這種建筑設計是基于居者安全角度考慮,但同時也遺留一個弊端,那就是居室的采光通風問題。因而天井的設計恰好彌補了這一建筑缺陷,不僅使民居內室具備了充足的陽光,而且加快了室內的空氣流通。有的民居在天井建以假山,筑池養殖金魚,并且擺置盆景,從而人為設立了觀賞性景觀,加強了聚居的情趣。
新徽派建筑的生態策略
“效法自然”
傳統徽派民居多依托山勢、面水而居,“背山”可以接納陽光、阻擋寒流,“面水”可為聚落環境孕育生機。從現代的生態學理論來說,徽州人這種擇地而居的理念保證了居住環境良好的通風日照以及便利的水資源。因此新徽派建筑的發展,更加需要尊重自然。例如安徽徽州文化園的規劃與設計中,依據地形進行功能分區,而建筑單體布置隨著山勢,高低錯落布置,并結合林地、巖石等因素穿插避讓,適當考慮建筑朝向與環境的結合。此外活水穿襯,依水而居,充分利用了水體改善區域小氣候環境,豐富園內景色,融于自然,和諧共生。
“因地制宜”

關注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共生和再生關系,是新徽派建筑生態研究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中“因地”可以理解為“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是指設計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和地域條件,最大限度地采取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等方式,減少人工照明、供暖等方式帶來的能源消耗和污染,這點在傳統徽派民居的室內外布局上得到了充分體現,更需要在現今的新徽派設計中加以傳承和利用。
“地利”一是指盡量采用一些容易獲得的地方性自然材料和建造技術,減少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的花費,進而降低不合理的建筑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二是注重材料的重復利用和可回收性,利于施工和清潔,以及回收時建筑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三是將清潔能源技術應用于建筑領域,例如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熱泵技術等,可以根據地方的優勢,發展適宜的清潔能源,以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過分依賴,促進新徽派建筑的能源使用綠色化。
“人和”主要體現在對于使用者的關懷。現代人的一生中有2/3的時間是在建筑中度過的,因此改善人的生存環境、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成為生態建筑的重要目標。新徽派建筑通過合理的空間設計,可以有效地節能減排,同時也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以蘇州博物館為例,在室內增加的親水空間,既調節了室內熱環境,減少能源的消耗,更增添了親近自然之感,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